三盤? 雙盤? That's a question.

 單車的驅動原理很簡單,由前面的大盤帶動飛輪進而透過幅條牽引輪框前進。大盤與飛輪間存有一個比例關係,叫做齒比=(大盤齒數)/(飛輪齒數),也就是大盤轉動一圈,飛輪(或後輪)轉動的圈數,原則上,齒比越大,踩起來越重腳,但在一定的廻轉速(rotation per minute, RPM)下,速度也會越快。

 在當代公路車的設計中,20速是比較常見的配置,也就是前兩盤,後十速飛輪的組合。前兩盤常見的齒數有53T-39T(又稱標準盤)以及50T-34T(又稱CT盤,C for compact),從名字就可以知道53T-39T是所謂的標準規格,但是,這樣的大盤,若飛輪沒有慎選的話,以初入門的騎士,可能沒有那個腳力發揮他的效能。於是,在多山地形的台灣,很多人投向CT盤,搭配12-27或更大片的飛輪,以配出適合山路騎乘的輕齒比。

 而除了兩盤之外,大盤也有三盤的選擇,搭配十速飛輪,就有看起來好像比較厲害的30速了。三盤一般常見的齒數是50-39-30(偶爾最大齒也有52T的配置),最大盤和CT盤相同,但卻有了人稱救命盤的30T,搭配11-28T的飛輪,有人說連牆壁都爬得上去了。不過多出來的一片不是沒有代價,大致要付出約100g的重量,不過若把必須連帶變動的前變、後變的重量一同考慮進去,可能會多到接近200g。另一個差異是所謂的Q-factor,簡單講就是兩腳打開的幅度,三盤因為多了一盤,所以會稍微寬一點點,有人認為會影響踩踏效率(直上直下 vs. 些微外八)。

 在某數字網站,經常會週期性的出現「該換CT盤還是三盤?」的這種問題,然後就是鬼打牆時的論述輪番上陣,不外雙盤才是正統,腿力才是王道之類的說法,當然,也有一派人會支持用三盤,不過畢竟還是算少數。說起來每個人的騎乘路線、習慣、經驗均大不相同,實在沒有什麼好不好的問題,只有適不適合的考量。

 我個人是支持三盤的。

 首先,住在台北這地方,常常出去就是要爬坡了,在腿力還沒練起來時,有救命盤讓我不用牽車,就可以龜上多數的山,重點是可以保持踩踏的廻轉速,以我這種受傷過的膝蓋而言,重踩是大敵,不得硬拼。其次,三盤有相對於雙盤更為綿密的齒比,綿密的齒比代表可以減少增一檔則太重,減一檔則太輕的困擾,腿力不足時,用雙盤常常要搭配較寬齒比範圍的飛輪(如:11-28, 12-27等),在邊緣的齒比常有不夠綿密的問題,以CT盤而言,有時候在平路巡航時,會遇到必須在50T及34T間切來切去才能應付市區路況的麻煩,無法找到適當齒比這件事,對於騎乘節奏,著實是一大干擾。再者,我認為三盤較能應付多變的路況,我現在的大盤是52-39-30的配罝,前兩盤是接近標準盤的配置,在市區時,用39T就可以兼顧起步和約35kmh的騎乘速度,進了山路,若真的遇到8~10%的陡坡,我還有30T可用,而在平坦可高速巡航的路段時,我有52T,不會有CT盤在高速時力不從心的感覺。另外再補充一下,曾在討論中看到CT盤因為較少的齒數,造成大盤的曲率比較大,據說讓上鏈(變速時)的效率變差。所以,綜合上述的考量,能找到52-39-30配置的三盤大盤,對我而言,是比較理想的選擇。

 在過去幾次的騎乘經驗中,我和朋友都覺得三盤實在是我們這種假專業真耍廢的人的好朋友,幾次看到騎CT盤的朋友遇到山路(他還裝板輪)變速變到退無可退時,就覺得有三盤真好,可以拉廻轉速,面對陡坡不用重踩到爆膝蓋,實在美麥;至於三盤所增加的200g重量,我個人不太追求輕量化,200g,水壺少裝半瓶水就350g了,實在沒有差到那裡,在公路車上追求輕量化,就跟鏡頭追求大光圈一樣,都是燒錢呀,而且,追求輕量化往往得跟耐用性、剛性妥協,實在不應太執著;再來是前面提到的Q-factor的影響,對我而言,我覺得差異有限,透過卡鞋調整,是有機會校正一點回來的,不過這個觀點,還有待更科學的驗證才是。

 總之,慢慢年紀會越來越大,騎車這件事,還是先講求不傷身體,再講求效果,騎車是為了開心強身,不是要耍帥添煩惱呀。至於三盤?雙盤? It might be a question, but not to me, at least.
 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關於Dura Ace花鼓的一些事

I've got soul but I'm not a soldier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