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有「單車大小事」標籤的文章

北宜單車行小記 - 2010.02.11

 很神奇的,就在快要過年之前,也就是俗話中所說的臘月,出現了夏天一般的天氣,高溫上看30度(好暖的冬呀),陽光普照,清風送爽,這種天氣怎麼能不捉住機會出去運動咧。想著過年大概又是跑攤趕增肥的行程,今天騎多一點吧,就騎到坪林好了,來回再加碼到大稻埕,估計可以接近百K。  一早啃了兩根香蕉後就開始準備上路,昨天騎車所殘留的一點點疲勞似乎還沒有完全消退,在往北宜入口的路上也就沒有刻意踩速度,順順地前進就好了。  北宜一路到26K為止,大多是緩上坡,說真的,騎起來是蠻無聊的,太沒有變化;這一天路上的車友比昨天在烏來遇到的還多,不過還是沒有平時的盛況,一路看著風景慢慢走,也讓我爬到了第一個高點,專門設在單車集散地的海倫咖啡本日休息,我則沒有休息,直接準備下滑。往坪林的路上,除了中間的一小段,大多是下坡,順順地滑下山;在這個時候看到兩位車友,一男一女(後來停車遇到時才知道,原來她是名人),他們很保守地騎乘,於是我就慢慢地從他們身邊滑過去,此時,一台重機,在大彎道上,為了超一台貨車,吃線吃到我們這一向的最外側,朝著我迎面而來,我想我那個時候速度應該在35左右,而我覺得他應該有60上下,我拉了煞車,轉了一下龍頭,後輪不爭氣的撇了一下,那重機就從我身邊呼嘯而過,說到這裡,要來跳一下。  開車的討厭騎車的,騎機車的討厭騎腳踏車,就連騎腳踏車也可能討厭走路的,這關係基本上依體積大小而遞移;但因為重機和單車常常一起在山路行走,所以兩者間特別容易有瓜葛,騎重機的喜歡叫單車客-泳褲魔人,說著他們騎車時,常常要閃騎單車的人,再不然就是說他們有繳牌照稅,單車沒有,不應該跟他們爭路,若真如此的話,那行人請從馬路上消失,因為行人也沒繳牌照稅;依據我自己的經驗,重機逼單車的車,或是搶彎殺線吃車道的現象是層出不窮。今天就是一個例子,若差一秒的話,我實在很不敢想像在那個速度迎頭撞上會是什麼下場;重機人愛說單車客併排,在彎中休息,騎太慢等,我到是覺得,重機在山道上,從基本的速限他們就無法遵守了,更別論其它違規的事項,而在這樣的情形下,不知道他們有什麼好抱怨單車客的,至少單車客是在合法的範圍中行車,若重機也在合法的範圍中騎車,我想單車能造成的影響應該有限,像是擋到路,可以用喇叭,而不是用逼車風壓威嚇,入彎不要耍帥(不過騎重機不就是在爽這一點),自然比較可以掌握彎道的狀況,不過,我想是很難啦,重機不就...

關於Dura Ace花鼓的一些事

 最近編了一組新的輪組,使用的是Shimano的當家一級套件Dura Ace的花鼓,在編輪之前,四處找尋關於DA的一些資訊,對於不同版本的花鼓有一點初淺的研究(只有花鼓,其它沒用過也摸不著,就不在這裡討論),在這裡小記一下心得。  Shimano的公路車套件大致有五個常見的等級,依序為Dura Ace、Ultegra、105、Tiagra、Sora等五個等級,其中105以上為10速的套件,Tiagra以下則為9速套件。DA在2008~09年推出最新的7900版本替代撐了好久的7800,號稱運用了許多更創新的技術,在重量、剛性及性能上都有所進步,不過當然價格也隨之水漲船高,只是,在單車熱噴出的2008~09年,那樣單車相關的東西不是如此。  在最新的7900版本之前,近代的DA花鼓還有7850, 7801, 7800, 7700等幾款。其中7700屬於較早的設計,最早在1997年推出,現在找得到的已都是庫存極久的產品,7700早期的飛輪座(Freehub body)只能對於到最高9速的版本,而7800的推出,則因應了Shimano 10速套件的問市,在飛輪座上進行改款,而為了更加減輕重量,則使用了鋁合金的材質。這種材質儘管輕,卻也有偏軟的問題,過去適用於7,8,9速系統的棘輪座溝糟較淺,若使用鋁合金材質,可能會因為飛輪轉動的應力太強而有所損傷(這個看一些國內標榜輕量化的花鼓就知道了),因此,7800將飛輪座的溝糟加深,也有網友覺得這樣的設計也加強了7800的傳動性,不過,這樣的設計也揚棄了於過去系統的相容性,讓7800僅能限於10速使用,無法與9速共用,採購的時候,對於這一點要特別小心,不過後期的版本似乎有所改良。 7801則是7800的小改款,Shimano在花鼓內部另加上了滾珠珠糟的設計,讓滾珠在運轉上更為穩定,其餘則沒有太大的改變。  到了7850後,Shimano將飛輪座的材質改為鈦合金,這種常被射到太空裡的材質的代名詞叫做貴,所以自7850後,DA的價格就翻高了不少;不過又輕又硬的特性,也使得棘輪座不再需要那麼深的溝糟(這部份是我的推測),所以自7850後,DA花鼓又重新回到以前的設計,可以相容於先前7, 8, 9速系統的飛輪。同時,在花鼓的本體上的設計也有一點小改款,回到類似7700的簡約設計。  最新款的7900,除了延用7850的設計外,7900號稱更...

三盤? 雙盤? That's a question.

 單車的驅動原理很簡單,由前面的大盤帶動飛輪進而透過幅條牽引輪框前進。大盤與飛輪間存有一個比例關係,叫做齒比=(大盤齒數)/(飛輪齒數),也就是大盤轉動一圈,飛輪(或後輪)轉動的圈數,原則上,齒比越大,踩起來越重腳,但在一定的廻轉速(rotation per minute, RPM)下,速度也會越快。  在當代公路車的設計中,20速是比較常見的配置,也就是前兩盤,後十速飛輪的組合。前兩盤常見的齒數有53T-39T(又稱標準盤)以及50T-34T(又稱CT盤,C for compact),從名字就可以知道53T-39T是所謂的標準規格,但是,這樣的大盤,若飛輪沒有慎選的話,以初入門的騎士,可能沒有那個腳力發揮他的效能。於是,在多山地形的台灣,很多人投向CT盤,搭配12-27或更大片的飛輪,以配出適合山路騎乘的輕齒比。  而除了兩盤之外,大盤也有三盤的選擇,搭配十速飛輪,就有看起來好像比較厲害的30速了。三盤一般常見的齒數是50-39-30(偶爾最大齒也有52T的配置),最大盤和CT盤相同,但卻有了人稱救命盤的30T,搭配11-28T的飛輪,有人說連牆壁都爬得上去了。不過多出來的一片不是沒有代價,大致要付出約100g的重量,不過若把必須連帶變動的前變、後變的重量一同考慮進去,可能會多到接近200g。另一個差異是所謂的Q-factor,簡單講就是兩腳打開的幅度,三盤因為多了一盤,所以會稍微寬一點點,有人認為會影響踩踏效率(直上直下 vs. 些微外八)。  在某數字網站,經常會週期性的出現「該換CT盤還是三盤?」的這種問題,然後就是鬼打牆時的論述輪番上陣,不外雙盤才是正統,腿力才是王道之類的說法,當然,也有一派人會支持用三盤,不過畢竟還是算少數。說起來每個人的騎乘路線、習慣、經驗均大不相同,實在沒有什麼好不好的問題,只有適不適合的考量。  我個人是支持三盤的。  首先,住在台北這地方,常常出去就是要爬坡了,在腿力還沒練起來時,有救命盤讓我不用牽車,就可以龜上多數的山,重點是可以保持踩踏的廻轉速,以我這種受傷過的膝蓋而言,重踩是大敵,不得硬拼。其次,三盤有相對於雙盤更為綿密的齒比,綿密的齒比代表可以減少增一檔則太重,減一檔則太輕的困擾,腿力不足時,用雙盤常常要搭配較寬齒比範圍的飛輪(如:11-28, 12-27等),在邊緣的齒比常有不夠綿密的問題,以CT盤而言,有時候在平路巡...

2010首騎小記

 告別了2009年,2010年的第一天上午,老天賞了個好天氣開年,但好景不常,接下來就是一陣綿密冰冷的雨天,一直到這個週末,這天空才總算又放了晴;週六的天氣大概是最好的了,可惜這天我要監考,不然一早上看著久違的藍天,心裡真是蠢蠢欲動,一度還想乾脆騎車去監考算了。週日的清晨下了場大雨,聽到雨聲後,我就很放心地沈沈睡去,看來騎車這事又報銷啦。沒想到,一覺醒來,吃了早餐,看了影集後,天空居然放晴了。連午餐也沒時間吃了,這天要來出門騎車,不能宅在家當跑滾輪的老鼠了。  換了衣服,裝上輪組,我迫不及待地往我最熟悉的路線-烏來前進,這一次還是要再體會一下新輪組的性能;在平路上,輪組的加速度很好,每次停紅燈之後,再起步都可以在短時間內踩出足夠的速度,儘管慣性不足(這一次到是真的慢慢有體會了),但對於常走市區的我,這樣的性能配置實在再適合不過。這感覺有點像開一台起步順暢、加速性好,但不注重尾速及巡航的車來通勤一樣。市區路況多,走走停停的機會遠比高速巡航多,先前的輪組儘管慣性好,但很多時候,常常慣性踩出來沒兩下,又要停了,長時間下來還真在無形中耗去不少體力。  在平路段,我稍稍地拉高一點速度,可能是路況還不錯,到新烏路口時,比平時少了大概兩分鐘;進了坡段後,可能太久沒騎,覺得爬坡的心跳有飆升的感覺,但還在可以應付的範圍內,不過對於這組輪在爬坡的表現上實在相當滿意。大多的路段我都能維持70以上的廻轉速,部份路段還可以到85左右,而齒比卻不需要降太多,幾個小陡坡更是抽一下車就可以克服,不會有重拖的感覺。鳥來這一天的天氣很好,但出乎意料地路上並沒有太多汽車,能在這樣的山裡馳騁,實在是一大享受。  由於晚點還要回去和Charlene一同騎車,所以在第二個高點時(圓聖寺)就先行折返。回程碰上逆風,騎起來有點寒意,心想,還好提早折返,不然可能要耽誤更多回家的時間;回程連平路段都抄近路回去了,比我慣常的騎乘距離省了約7km。  回家後本想換登山車,但想到要擦車,打氣就懶了,好吧,就公路車直上了。一路走華中橋到對岸進了河濱公園,心想,我還真是勇敢,在這種下午的時間,騎公路車上卡進河濱跟全民一同騎乘,沿路戰戰競競地,途中險象環生,像是對向迎來,低頭衝刺,卻不是走直線的小朋友,還有奮力超我車,卻在我面前按死煞車,降到時速零的國中生,也有一些光怪陸離的景像,像人有小朋友坐著騎車,但車擺動的幅度比我抽車還大...

輪組初心得

 好像還記得準備要寫一篇輪組心得文,誰知道文還欠著,現在要寫的是輪組比較文了,敗家這東西呀,常常一波接著一波地高潮迭起呀。  說起先前那組輪,還沒騎超過800km,就很貼心地給我斷了兩次鋁頭,考驗我的騎乘應變能力還有耐心、脾氣,兩次之間還只差100km咧。由於高張力,鋼絲少,鋁頭一斷就直接變波卡,別說騎了,想牽還牽不動咧,非得把剎車一邊拆下才能前進。  有了這兩次斷鋁頭的經驗,我再對編輪這事研究了一下。  以我的個案而言,我相信店員鋁頭瑕疵是原因之一,而我卻不免對這配置也感到懷疑。這種高張力的配置,儘管騎起來很爽,但路感就超級明顯,路平專案可以找我用這個輪組去試路,若要我感到舒適才能過關,那台北大概要全部翻過來打上五公分的柏油才夠讓人感到路平。另一方面,性能這東西往往意味著妥協,無論是在應用層面或是價格上的妥協。我這個輪組號稱全地型,搭配的框較重,強固性十足,也就意味的轉動慣量所帶出來的重量會比較重,平路起步時比較不容易帶出轉速,但帶出轉速後,就可以享受一點慣性帶來的效益,不過一好沒兩好,像是上坡時,腿力不足的我,常常踩不出這輪組的慣性,於是就多少有一點重拖的感覺。我試著站起來抽車,這輪組的良好剛性也一五一十地把我的力量傳到地面,但是,偷輕的少鋼絲配置也讓我的傳動力多少有一點點散失,感覺起來,騎這組輪就像是硬碰硬的對戰一樣,惟有人比車兇,才能好好運用這輪組的剛性及效率。  無奈,輪子比我兇,號稱高剛性又耐用的輪組,抗壓性那麼差,斷我兩次鋁頭抗議,我想兇他也不行,都變成波卡了還能怎麼辦,只好給它惜惜,帶它坐公車(and 計程車)回家。想想,總是這樣騎車出去轉乘大眾交通工具回來也不是辦法,畢竟我是要出去運動的。  於是,我開始評估再編一個輪組。  我對於Dura Ace花鼓的印象一直很好,花鼓本體的質感很棒。大家的評價不外是耐用,滑順,好保養等,只是價格不算平易近人而且重量稍重了一點,偶爾有好價格出現,就得看運氣來搶了。在第二次坐公車那天,我回來馬上打了電話問另一位手編輪業者編輪配置的問題,解決了一些疑惑後,我開始找Dura Ace的花鼓,打算來編一組耐用並主要著重爬坡性能的輪組(住台北盆地,往那跑都是坡呀)。討論後的配置大概如下:Dura Ace 7800花鼓,前28h, 後32h,DT RR415輪框, DT Revolution鋼絲,用傳統的2x及3x編法。編輪...

羅馬公路走兩遍

圖片
 好吧,嚴格說起來,去回程都要算的話,我只走了大概1.6遍。  羅馬公路也就是118縣道,因連接了「羅浮」和「馬武督」兩地而得其名。久聞此路風景優美,氣候宜人,但去年朋友約騎時,我恰好總是有事,所以一直無緣一遊,這次總算有機會了,而且在接連的三個週末裡,我騎了兩次。  兩週前和Jimmy約了了趟羅馬公路,那天風和日麗的,天氣有點陰,但整體算是相當舒服。我們一路穿過土城、三峽、大溪,從台7乙線切入(我應該沒記錯路吧)。一路騎著緩上緩下的坡路,這裡的路況算好的,車量不算多,空氣也不錯,最讚的是風景真的很漂亮,秋冬時來,氣溫也相當宜人,也無怪乎北橫一直是北部有名的單車聖地之一。  緩坡是公路車的長項,可以很輕鬆地踩出還不錯的速度,所以在北橫的前面這段,除了幾個稍陡的波段,到巴陵前都還算愉快;我和Jimmy略過了便利商店,直接來到大橋旁的香腸攤休息,在這裡拍拍照,看看風景,也順便休息。  隨後再上路,騎沒多久,就到了羅馬公路的入口。羅馬公路雖說是一路爬昇,但其實路程是上上下下的,以公路車騎起來還不算太難,而且沿途風景優美,高點前,還有一個大大的觀景平台,可以往下看到石門水庫(?,應該是吧)的風景,只是我們這次騎乘沒特別停下來拍照就過去了,畢竟還有路要趕。  過了復興鄉和關西的界線,再爬一下就是羅馬公路的高點,接下來就是一路下坡,接到台3線上;一起去吃了粄條,味道很不錯,頗有客家風味,再來則是到7-11休息一下,順便補給一下水。到了這裡大概已經騎了有75km了,這一天卻沒有太累的感覺,應該是那一陣子比較常騎的效果吧。  好好地休息了一下後,我們又騎上了上上下下的台3線,這一路約55km,騎起來不算太辛苦,不過都是市區的路,車多了點,空氣糟了點,但無論如何,約3個小時不到我們就回到家了。  羅馬公路第一遍,騎起來沒有太累,回程也有發揮公路車的速度優勢,讓我對這路線留下很好的印象,嚷嚷著以後可以常騎這個路線。  於是,上個週末,幸運地沒有下雨,我們一群人又約騎了羅馬公路。週末有寒流來,氣溫頗低,而冬天的衣服很難搭配,穿多了上坡會噴汗,少穿一點,下坡的冷風又很致命;現在住的地方算是在山邊,常常對於出門前的溫度會誤判,這一天一大早開窗,寒風陣陣,於是我先穿了件刷毛排汗內衣,再加車衣,腿套,外套出門,到了集合點吃早餐時,發現天氣漸漸轉好,開始熱了起來,恰好Jerry睡過頭,於是我就先回...

北宜順逆完成 - 145 KM

圖片
 說來可惜,這台公路車入手以來從來沒有跑過幾次破百的長程,大多都是跑50km左右的短程路線。這個月來,騎車的朋友們陸續換成公路車,而我也在傳動系統動了大大的升級,上次烏來雨騎,朋友們就提了之後要常來騎破百的主意,果真是好主意,於是有了這一次的北宜行,不過Jimmy要值班,於是我和Jerry兩人就只好放他鳥啦。  一直以來我就很想騎一趟北宜公路順逆,這條北宜公路,從雪隧開通後,小客車少了許多,只剩下數量不算多的大貨車和數量很多又很愛飆的重機,整條北宜公路變得清新順暢許多,也就成了北部單車客的好去處啦。北宜公路共有兩個高點,一是知名的海倫咖啡,大約從新店方向進入,爬了14k的緩坡後可以到達,隨後是一路下滑到坪林,這裡有個車友集結的7-11,從坪林出發,再爬行約18K左右,則會到達另一個高點,約55K處的頭城縣界,然後就是北宜公路著名的九彎十八拐,一路下滑出北宜公路,右轉沿台9線前往礁溪,左轉則可進頭城市區,再往北海岸前進。  這一天我們沒有約特別早,早上七點半在公館圓環集合,先前往新店吃早餐,不過常去的那家早餐店今天早上居然沒有開,我們只好再往內探,找到一家外觀不太起眼的早餐店就進去了。特別提一定是有原因的,沒想到這家的早餐真不錯吃,我本以為只有我的燻雞堡好吃,結果連Jerry也覺得他的豬排堡讚,紅茶也不會太甜,然後價格也比路口的店便宜五元,以後乾脆就都來這裡吃好了。吃飽後,也沒看時間就準備上路了,北宜到坪林段還算熟,就是一路緩上。在來之前,我把我的大盤、BB(換成Dura Ace的)和飛輪都換掉,這一天就準備來試試上坡有什麼不一樣的感覺。  去程的上坡,一路上的廻轉速大都可以維持在70~80之間,踩起來不會太重,就一路一直順順地上去,不過單調的路況騎起來也挺無聊的,一路就跟Jerry邊聊天,邊爬坡,順便罵一罵從身邊靠很近殺過的重機,沒多久,就看到石碇的大茶壺地標,這也代表著第一個高點-海倫咖啡就要到了。過了高點,就是一路的下滑,這個時候,輪組的滑順就可以十足的發揮,我這組手編輪,框稍高,張力也拉得十分足夠,騎起來頗有硬梆梆的感覺。在下坡的時候,可以有提昇車子的穩定性,特別是在過彎的時候,感覺特別明顯,以前沒有特別感受的「軟」,在換了這組輪之後,才有真正的差異感浮現。這一路開心地滑到了坪林,在7-11買了fin. 布丁,補一下熱量,休息一會兒後,就又準備上路啦。  往頭...

關於車店的一些想法

 單車說起來是個有點複雜,又似乎沒有那麼複雜的產品。一台車說來不到幾十個零件,再細部分解加上螺絲也不會超過百個零件,很多基本的調整及故障排除只要翻翻書,加上一把簡單的多用工具組就可以搞定,但是,腳踏車卻也有很多的眉眉角角,不是自己土法煉鋼就可以成就的,有些調整或是零件的拆裝,沒有那個工具,就真的是做不到(或做不好),而一些貴參參的單車零件,往往得配合一些高級一點的工具,如:扭力扳手,來完成精確的裝設以迎合更精準的騎乘設定與要求,同時也避免把零件鎖爆或無法固定到適當的強度。  我與車店交涉的經驗並不多,騎車兩年多來也不過跑過兩家車店,不過,這是兩家南轅北轍,經營理念完全不同的車店,也因此有了些心得,最近在車子的傳動系統部份做了近乎全面性的升級,多了些經驗,有些想法,在此紀錄一下。  我原先買車的店,是家很傳統的車店,開了約20幾年,其營運模式就跟其它零售業一樣,追求週轉率。也就是老闆有一筆資金,跟車廠買斷一批車,由於大量購買,會有比較多的折扣空間,購入後,依市價做一點折扣出售,賺取差價的空間。而由於多年的經驗,對車子一些基本性能的調整、故障排除都能處理,在店家買車後,後續的調整也都不需要再花額外的費用。在我自己的感覺裡,這家店的老闆就跟一位頗有老經驗的車友一樣,差別在他可以賣你車,而且用很不錯的價格,在技術方面,多年來經手無數輛的單車,也看過形形色色的問題,不過,單純根據過去經驗來處理問題的方式往往很傳統,我自己的形容是土炮啦,簡單的說就是用省錢、DIY的方法把問題排除,處理到及格就好,但騎乘性能的提昇或許就不是這樣的店家所追求的,此外,近年來,國內單車市場慢慢往高階發展,加上一些新的技術引入,這一類的店家,往往只受車廠提供的一些基礎訓練,對於複雜問題或是前進技術的處理或許無法根治,而僅沿用過去經驗來處理就更不恰當了。  最近因為編手編輪和更換一些套件,接觸了另一家車店。  這家店裡的技師年紀較輕,一直以來便在網路上聽到許多正面的評價。還記得去拿手編輪時,在裡面的牆上看到滿滿的Park tools的器具,光那幾次電子式的扭力扳手大概就值上好幾萬了,其它各式樣的工具也就不在話下,牆上盡是滿滿的藍標(Park tools的代表色)。我相信,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,腳踏車這東西,可以簡單,可以複雜,可以粗糙,當然也能有細緻,店家願意投資如此獨特及多樣化的器具,讓我相信其對於...

手編輪組初體驗

 騎車騎了一陣子,一直以來便聽到江湖傳言換輪組可說是差異最明顯的升級項目,本來在年初就打算來入手一組手編輪用看看,但拖拖拉拉的,到了九月的時候才真正下定決心要去編一組來體驗看看。問了一位認識的朋友,也看了許多網路上的文章,最後有兩個選項,一是一位風評很不錯,朋友也推的網路賣家,另一則是一家專業車店,兩者都有其招牌的組合。九月底的時候,恰好有朋友要到那車店去問車子修理的事,我就一併去探探手編輪組的資訊。  進入車店後,由一位店員(相當專業)跟我洽談我的需求,根據我的體重,他覺得ALEX的R380,儘管輕,但我踩起來可能會有偏軟的感覺,於是他推了店裡的另一組招牌,ALEX Pro28輪框 + Q-lite花鼓 + Pillar 1422扁鋼絲(很多人看到這裡應該就知道是那家店了)。這組框屬小A框,加上扁鋼絲的配置,有減少風阻的好處,當慣性帶動起來後,也能較輕鬆地維持速度,對於平路騎乘很有幫助。由於整個洽談的過程感覺很不錯,加上該店員的手藝也頗受好評,綜合評估日後維修及車子整體的保養的方便性後,我就下訂啦。但現場沒有我要的黑色花鼓,得待料一陣子,輪組採前輪24H 2X編法,後輪2:1,也就是傳動側採傳統的3X編法,非傳動側則用跳孔直拉的編法。  網路上對於後輪這種跳編的方式有兩種不同的看法,由於2:1的編法會用到所謂的放射狀,也就是直拉的編法,許多花鼓廠商並不建議這樣編,甚至有廠商不保固這樣的編法,有看過一些花鼓孔爆裂的照片,還蠻驚悚的;但也有人說這樣的編法反而可以平衡傳動/非傳動兩側不同的拉力,可以有平衡的效果,對整體輪組的張力維持是有幫助的;在店家知道我的體重後,仍推這樣的配置,我想店家對這樣的組合該是相當有信心才是,總之,我就先騎看看啦,希望不要爆掉就好。  等呀等的,等了近一個月,到了十月下旬打電話去問知道花鼓到貨了,再過幾天,打電話去問知道輪組剛編好從台上拿下來,當晚立馬飛奔去換上新的輪組;可惜的是原來幫我介紹的店員居然離職了,我的輪組想必不是出自他的手,但該車店的品質應是相當一致,日後有什麼問題,還是都可以回車店處理。  到了店家,我拿出自己準備的內外胎、飛輪,一位技師很熟練地幫我把輪組安裝好,整個過程就看到他仔細的找輪胎的滾動方向免得裝錯,飛輪在逼緊時,也記得要上一些黃油,這些都是一些很小的細節,但跟我在另一家土炮車店的經驗,就差多了,至於這兩種車店,有一點...

關於單車升級的一些想法

 上個禮拜天跟Jerry一同去牽了新車,2010年版的Merida 905,而Jerry拿到了一個蠻漂亮的價格。  我也是騎905,不過是08年最後一批的905,在我買完的一個禮拜後,先調漲了一波約4000元,隨後沒幾個禮拜,09年版推出,再往上加了6000,儘管配件也小有升級,車架在烤漆、形狀上都有比較細緻的改進,但售價也硬生生地多了10K。10年版的905,價格再調漲10K,但這次算有誠意了,全車用10年版Ultegra 6700(雖然部份還是混用09年版的6600),Shimano廠的二級套件,承接了一級套件下放的幾項規格,外型、性能都有不錯的表現。陪著看完車後,很是心動。  本來心裡想著這台車再騎個一年左右,明年準備換全套2010年的6700,但禮拜二的早上,不知怎麼地,忽然很衝動地想把現有的車賣了,換台10年版的905,算了算,會遠比我自己買套件來換還要省下不少錢,而且,還有一組比較高級的車架與輪組。心裡有了主意,早上便開始設想怎麼賣會比較划算,大概要出掉那些配件。但畢竟曾倒車過,有一些磨傷,這車雖然性能上沒影響,賣相就是差了點,易言之,很有可能賣不到我理想中的價格,也意味著換車的轉換成本會更高,有了這個底,我開始上網做做功課,找一些價格與功能的文章來看看,再仔細想想,我是不是真的需要一台新車。  忽然間,我冷靜了。  從開始有換車的念頭到冷靜下來,大概經歷六個小時,中間還開了一個三個多小時的會。仔細評估後發現,換車其實不太理性,我現有的6600,除了變速線外接(俗稱的蟑螂鬚)醜了點外,其它在性能上我實在沒什麼好挑剔的。變速手感明確輕快。車架部份,10年版的「似乎」有比較好,我講似乎的原因是除了外觀以外,我其實不覺得現在的我可以騎出什麼差異,我還蠻喜歡我現在車子的塗裝的,很耐看,白黑的配色很炫,但好像就沒那麼耐看了。  換車的念頭改到換大盤上。我的905是混搭的,前變是105(三級套件),大盤則是不知名等級的R553,推想是比105再低一級,除此之外,都是Ultegra。先前就曾經想把大盤換成Ultegra,重量會輕一點,配色、外型、剛性也都有好一點的表現。恰好在網路上找到一組腿長適當、價格合意的大盤組,這下既然不換車了,乾脆把大盤換了。新的齒盤是52-39-30的配置,最大盤較原有的大盤多了兩齒,也因而沿生一筆支出,得把前變換掉,換成相對應的Ultegr...

2009國際無車日一日遊

圖片
 一直以來,我對這種大拜拜的活動就不是很有興趣,一來是我向來就不愛湊熱鬧,那裡人多,我就會往反方向跑;二來是這種活動的參加者,有許多是平日會出現在河濱的不定向飄移車友,當車一多時,管他路多大條,只要騎乘習慣不好,一定會出包。  活動前幾天Jimmy問我是否要去看看。本來中午要跟家人吃飯,時間上會來不及而就想算了,後來飯局改到晚上,那麼早上出門騎騎車就不會那麼匆忙,於是我抱著到現場觀望看看,再遊說他們一起改騎巴拉卡的心態而決定跟他們會合。  這天醒來,糟,地是溼的,加上天候看起來陰陰的,很不樂觀,於是我決定改騎登山車出門,一方面比較好操控,另一方面,快速道路的伸縮縫很寬(網路看到照片是寬逾2cm),天氣不好,還是保守一點算了;不過昨天並沒有先行整理臨時要騎的登山車,一早急急忙忙的抓了打氣筒來打氣,結果打氣筒的美嘴壞了(後來才發現是全壞了,不過這是後話),氣怎麼也打不上去,不僅如此,還連原有的一點氣都給洩光了,只好拿隨車打氣筒隨隨便便充了點氣就連忙出門了。此外,預期會下雨,於是我心想,我應該就是出門和Jimmy會合吃個早餐,然後就可以準備回家補眠了。  早餐和Jimmy的同事約在Mos burger,這是一家我認為全店產品都只有試吃版沒有正式版的漢堡店,那份量真的是要點給兩份以上來吃才夠的。在一陣狼吞虎嚥後(其實也沒什麼狼吞的,鮪魚堡兩口就解決了),便開始出發前往今天活動的起點-新店-八里東西向快速道路64號,在往新莊方面,大漢橋前的一個路口,然後,我們看到了下面這個景象。 各式樣的人車全塞在一起,現場並沒有管制車輛進入,公車也靠不了岸,場面完全混亂,遠方閘道上密密麻麻的全是牽車的人 國際無車日,就是無法騎車日,請全部下來用牽的  窩地馬呀,北部有這麼多人在騎車呀?前一天和Jimmy在網路上討論時,我就跟他說,看現在報名人數(根據團體報名人去推估),再加我們這種沒報名單純湊熱鬧的,應該會有3000~5000人的規模,很危險滴,一定要小心;然後當天在Mos,就有聽到線報說現在超過6000以上,因為所有的紀念品啥的全都被領光了。看到上面的情景,我心想,應該是破萬人了。聽說上面有人五點多就來排隊了,我們到的時間是接近8:40,而且先前還下了場大雨。  在這邊跟他們糾纏一陣子,等到Jimmy的同事來會合後,我們立馬決定不淌渾水,要直接出發去騎觀音山。於是我們穿越人群,直接朝觀音...

2009八月份騎車雜記

   剛到美國吃了幾餐高熱量全油炸品速食後,心想,連出國前的份加起來,大概會有二到三週是沒能騎車運動的日子,加上高熱量飲食,我想回國後一定是功力全廢,得砍掉重練。還記得在美國的時候,在噗浪上立志回來要衝一下騎車里程數,先設定400km為目標,後來多吃了兩餐,便覺得可能要騎個500km才能平衡。  回國後,第一個禮拜在跟時差奮戰,白天的時候還算有精神,但晚上時差一來襲時,就會有一種這輩子從來沒有那麼想睡的疲憊感湧現,那幾個晚上,只要靜止不動,就一定會睡著。慢慢適應時差,加上處理一些出國時積留下的事情,一個禮拜就過去了,這個時候,八月上旬都快過完了。時逢颱風侵襲,造成史上最嚴重的水患,台北雖然沒什麼重大災情,但風雨也讓人無法到外面騎車。這段時間也就只好在家騎練習台了。  練習台這玩意在冬天和雨天是好物,但在夏天高達30度以上的室內,騎起來往往在暖房裡運動一樣,全身都會溼透,我想,騎一個小時下來,我應該有流超過一公升的汗水吧;另外固定的練習台,不若在外騎乘會有高有低有平有緩,若不站起來抽車,往往我的屁股會在開始15分鐘後就會有壓迫感(跟我體重比較重絕對有直接的關係!)。另一方面,騎練習台很無聊,就像老鼠跑滾輪一樣。不過,幸好我有電視,於是這段比較忙又有風雨的日子,就在家裡騎了幾次,從心跳飆升的速率和喘氣的程度,我知道我的體能真的下滑了,也好,先騎練習台做緩和的運動,帶一點體能回來。  總算,在19號這天,我跑了趟烏來,這是八月第一趟在外騎乘。烏來是我個人很喜歡的一條路線,有上有下,車流量還算可以接受,沿路偶有樹蔭,上坡努力揮汗,下坡享受清風,騎起來很舒服,來回大概二個小時多一點,以這樣一條遠不近的路徑來說,再適合練車不過。  隨後天氣轉好,就再也沒在室內騎練習台了,後面的十天,利用幾個早上的時間,跑了烏來及河濱(繞過社子島再回來),加上兩個週末都和同學們約騎,到今天8/31,算了算,不含練習台的份量,我已騎了有400km之多,而如果加上練習台的份量,練習台份量是用齒比、廻轉速回推均速,室內無風(外面有順其實也有逆風,有上坡其實也有下坡,說起來是可相互抵消的),再把均速打八折,取20km/h。零零總總加起來也騎了超過500km,在美國立下的目標,總算在八月的最後一天完成了。 不過這一段時間騎下來,我居然沒有變瘦。當然我吃很多,不過吃是為了要恢復體力,運動完的前30分鐘,適度...

I've got soul but I'm not a soldier!!

翻到一篇去年寫的文章,在寫遊記之際,順便拿出來墊檔一下。是關於去年的一支NIKE廣告,我一直都很喜歡NIKE的廣告,傳達的概念,總是很直接,很切中運動的核心,也難怪這家公司能在運動界有著難以憾動的地位。看看吧。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 Nike最近(約2008年8月)慶祝 "just do it" 二十週年,推出一支名為"Courage"的廣告,配樂挺熱血的,而開始認真騎車,開始把運動當一回事的我,看完這支廣告也特別有些感覺,特別是最近摔了一次車之後。  在youtube找到這影片,先看一下。  影片的內容,大概是一些知名運動員的歷史片刻,有些是大家耳熟能詳的,像是Jordan, Sharapova, Federer, Lewis...等,也有些是較不為人知的選手,影片中,穿插著大自然的鏡頭及模擬人體內部神經傳輸的影像。這些紀錄片段,不全然都是勝利的豐功偉業,部份甚至都是失敗收場,另一些則是全力以赴後筋疲力竭的耗弱樣。影片由一開始的各個運動員的冥想,轉接為不斷努力嚐試的過程,到最後對成功的喜悅,配上熱血的音樂來串成這支廣告片。  這支廣告試著傳達什麼呢?我想,是一種奮鬥,一種即使失敗也不斷挑戰的勇氣,也是一種成功運動員所具備的精神。在自己開始騎車後,也對這種精神有了體認,由於自行車這項運動,經常是自己與自己的競爭,在一段山路上騎得很喘很累時,有時候真會想停下來休息,但是心中也會有個念頭,就是再撐一下就好,再挑戰一下看看,一路這麼激勵自己,一個個山頭也就這樣翻過去了。那天摔車後,起身時,身上其實有些地方有明顯的痛楚,像手腕撐著煞變把時就有酸軟的感覺,而手掌也有瘀青的傷,不過那時想著,還是挑戰一下好了,於是,也把烏來騎完了,還騎出了最佳成績。儘管那天騎得辛苦了點,但回家後,坐在椅子上發呆,卻也有一種自己好像又超越了些什麼,一種我做得到,不必輕易放棄的感覺,這種感覺非常地棒!  Nike的slogan一直是just do it!!不用想太多,不要找太多藉口,就去做吧。在運動的歷程中,我真實地體會到這種精神,我們都會失敗,但也因為失敗,所以我們成功,就像Jordan多年前的一支廣告所講的一樣。  Just do it需要些什麼,或...

He is coming back!!

 就算不是單車喜好者,你也可能聽過這個名字, Lance Armstrong !  他是環法史無前例的七連霸紀錄保持人(1999-2005),某種程度而言,他幾乎是自行車職業運動的代名詞,壯哥職業生涯的起起落落,幾乎就像電影刻意安排出來的橋段一樣精采。  年輕氣盛的他,憑藉其過人的天份,在單車運動中快速竄紅,在不到25歲的年紀,就已拿下多項賽事冠軍,然而,他在單車賽事的最高殿堂-Tour de France(環法賽)中,一直沒有太出色的表現。環法是一場需要體力、技巧、團體合作更需要智慧的賽事,單憑年輕氣盛,很難在這場總計21站的賽事中拿下勝利。  25歲那年,正是多數運動選手開始衝刺的青春之時,他卻被診斷出得了睪丸癌,也因此他被迫退出自行車職業運動,專心於治療,這段時間的開刀、化療,把健壯的他摧殘的形銷骨立,但壯哥卻仍一心想著重回單車運動(關於壯哥治療癌症時的種種,在他的自傳- 重返豔陽下 中有很詳細的描述)。  1997年,壯哥成功地戰勝癌症,在經過一年多的訓練後,他重返環法的戰場,開始了他1999-2005的王朝之旅。因為癌症讓他年輕時健壯的身材消瘦許多,卻也因此大幅了提昇了他登山的能力,再加上他原本就擅長的衝刺、計時賽能力,造成了mellow Johnny的黃衫傳奇。  我想,砍掉重練的典範,莫過於此。  2005年退休後的壯哥,仍致力於各式樣的活動之中,包括路跑、短程的騎乘,而一直到最近才有了一次七小時的長時間比賽的經驗,或許正是這個比賽,讓他覺得他似乎還可以再做些什麼,前些時日,他在自己基金會-livestrong.org的網站上宣示了2009年,他將重返單車職業運動。  He is coming back!!!!  好吧,本篇重點來了。事實上,我對這種傳奇再現通常是持保留的態度,儘管有些老將的確能再創高峰,但也有不少例子是無力的凋零,反而破壞了原有的完美。  籃球之神 Michael Jordan,第一次復出時,再創三連霸的高峰,但畢竟,那是在他體能還沒下滑的時候,他還年輕。 三連霸後,Jordan閃電退休,沒幾年,又二度復出,這次就沒先前吃香了,年紀大了,體能縱使不差,但也比不上許多的後起之秀,這次的復出,最後也只能草率收場,人們也才知道,神畢竟還是人! 再來是 愛滋 魔術強森,當年他因感染愛滋病而退休,後來幸運地維持還不錯的體能,但整個人卻比年輕時腫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