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八月份騎車雜記
剛到美國吃了幾餐高熱量全油炸品速食後,心想,連出國前的份加起來,大概會有二到三週是沒能騎車運動的日子,加上高熱量飲食,我想回國後一定是功力全廢,得砍掉重練。還記得在美國的時候,在噗浪上立志回來要衝一下騎車里程數,先設定400km為目標,後來多吃了兩餐,便覺得可能要騎個500km才能平衡。
回國後,第一個禮拜在跟時差奮戰,白天的時候還算有精神,但晚上時差一來襲時,就會有一種這輩子從來沒有那麼想睡的疲憊感湧現,那幾個晚上,只要靜止不動,就一定會睡著。慢慢適應時差,加上處理一些出國時積留下的事情,一個禮拜就過去了,這個時候,八月上旬都快過完了。時逢颱風侵襲,造成史上最嚴重的水患,台北雖然沒什麼重大災情,但風雨也讓人無法到外面騎車。這段時間也就只好在家騎練習台了。
練習台這玩意在冬天和雨天是好物,但在夏天高達30度以上的室內,騎起來往往在暖房裡運動一樣,全身都會溼透,我想,騎一個小時下來,我應該有流超過一公升的汗水吧;另外固定的練習台,不若在外騎乘會有高有低有平有緩,若不站起來抽車,往往我的屁股會在開始15分鐘後就會有壓迫感(跟我體重比較重絕對有直接的關係!)。另一方面,騎練習台很無聊,就像老鼠跑滾輪一樣。不過,幸好我有電視,於是這段比較忙又有風雨的日子,就在家裡騎了幾次,從心跳飆升的速率和喘氣的程度,我知道我的體能真的下滑了,也好,先騎練習台做緩和的運動,帶一點體能回來。
總算,在19號這天,我跑了趟烏來,這是八月第一趟在外騎乘。烏來是我個人很喜歡的一條路線,有上有下,車流量還算可以接受,沿路偶有樹蔭,上坡努力揮汗,下坡享受清風,騎起來很舒服,來回大概二個小時多一點,以這樣一條遠不近的路徑來說,再適合練車不過。
隨後天氣轉好,就再也沒在室內騎練習台了,後面的十天,利用幾個早上的時間,跑了烏來及河濱(繞過社子島再回來),加上兩個週末都和同學們約騎,到今天8/31,算了算,不含練習台的份量,我已騎了有400km之多,而如果加上練習台的份量,練習台份量是用齒比、廻轉速回推均速,室內無風(外面有順其實也有逆風,有上坡其實也有下坡,說起來是可相互抵消的),再把均速打八折,取20km/h。零零總總加起來也騎了超過500km,在美國立下的目標,總算在八月的最後一天完成了。 不過這一段時間騎下來,我居然沒有變瘦。當然我吃很多,不過吃是為了要恢復體力,運動完的前30分鐘,適度的把肝醣存量補足,可以讓後續的時間不會太沒精神,體能的恢復也更快更好。在環島時遇過沒吃東西又騎太久車的撞牆感,所以這一段時間的運動,特別注意補充水份和熱量,加上其它時間很放縱,我想,要瘦也很難啦,不過體能有慢慢回復,已算是很棒的收穫了。
這段時間的密集騎車,也讓我對一些騎車的技巧有了更進一步的體會。
我一直很想把抽車這個動作練好,一方面是因為有助於爬坡,另一方面則是長途騎乘時可以舒緩久坐的壓力和更替使用肌肉。曾看過一個報導,有記者問起單車界傳奇人物Eddie Mercx,要怎麼樣可以跟他一樣騎車那麼強。Mercx很簡單的回答,Ride a lot!! 我本著這個信念,這一陣子的騎乘便有意識地常抽車,一點點舒緩的坡,偶爾也會離閞座墊,試著尋求用更換重心來換取動力的平衡與節奏感。練習是有用的,儘管不是完全熟練,但漸漸地也有了點心得。那天從北宜第一個高點下坪林時,途中的一個緩上坡,我帶著點下滑的慣性,用大盤直接抽過一個緩坡,那種乘風的感覺,真的很棒。此外,我也努力在平路騎乘時,練習著握下把的騎姿,以往騎公路車跑稍長程時,很容易就會腰酸背痛,我想部份原因是因為我的核心肌群沒有加強所使然,於是最近也開始練習握下把,使用核心肌群帶動腿部騎乘,簡單的說,就是用大條的肌肉來騎車,除了更有動力之外,也比較不會累。
密集的騎車,能讓自己的身體習慣運動的節奏,從中則更能就騎乘的一些小問題做調整。暑假真是不錯的運動時機,明年還有機會的話,我想把暑假兩個月的目標設在1500km,應該是可望達成才是,希望到時候有時間,而我的騎乘技巧也能更成熟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