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編輪組初體驗

 騎車騎了一陣子,一直以來便聽到江湖傳言換輪組可說是差異最明顯的升級項目,本來在年初就打算來入手一組手編輪用看看,但拖拖拉拉的,到了九月的時候才真正下定決心要去編一組來體驗看看。問了一位認識的朋友,也看了許多網路上的文章,最後有兩個選項,一是一位風評很不錯,朋友也推的網路賣家,另一則是一家專業車店,兩者都有其招牌的組合。九月底的時候,恰好有朋友要到那車店去問車子修理的事,我就一併去探探手編輪組的資訊。

 進入車店後,由一位店員(相當專業)跟我洽談我的需求,根據我的體重,他覺得ALEX的R380,儘管輕,但我踩起來可能會有偏軟的感覺,於是他推了店裡的另一組招牌,ALEX Pro28輪框 + Q-lite花鼓 + Pillar 1422扁鋼絲(很多人看到這裡應該就知道是那家店了)。這組框屬小A框,加上扁鋼絲的配置,有減少風阻的好處,當慣性帶動起來後,也能較輕鬆地維持速度,對於平路騎乘很有幫助。由於整個洽談的過程感覺很不錯,加上該店員的手藝也頗受好評,綜合評估日後維修及車子整體的保養的方便性後,我就下訂啦。但現場沒有我要的黑色花鼓,得待料一陣子,輪組採前輪24H 2X編法,後輪2:1,也就是傳動側採傳統的3X編法,非傳動側則用跳孔直拉的編法。

 網路上對於後輪這種跳編的方式有兩種不同的看法,由於2:1的編法會用到所謂的放射狀,也就是直拉的編法,許多花鼓廠商並不建議這樣編,甚至有廠商不保固這樣的編法,有看過一些花鼓孔爆裂的照片,還蠻驚悚的;但也有人說這樣的編法反而可以平衡傳動/非傳動兩側不同的拉力,可以有平衡的效果,對整體輪組的張力維持是有幫助的;在店家知道我的體重後,仍推這樣的配置,我想店家對這樣的組合該是相當有信心才是,總之,我就先騎看看啦,希望不要爆掉就好。

 等呀等的,等了近一個月,到了十月下旬打電話去問知道花鼓到貨了,再過幾天,打電話去問知道輪組剛編好從台上拿下來,當晚立馬飛奔去換上新的輪組;可惜的是原來幫我介紹的店員居然離職了,我的輪組想必不是出自他的手,但該車店的品質應是相當一致,日後有什麼問題,還是都可以回車店處理。

 到了店家,我拿出自己準備的內外胎、飛輪,一位技師很熟練地幫我把輪組安裝好,整個過程就看到他仔細的找輪胎的滾動方向免得裝錯,飛輪在逼緊時,也記得要上一些黃油,這些都是一些很小的細節,但跟我在另一家土炮車店的經驗,就差多了,至於這兩種車店,有一點心得,有空再來討論這件事。新輪組上了車子後,技師幫忙把前後煞車的間距以及變速都調整好。我自己調過這兩個部份,在一開始摸索的時候得花上一段時間,熟練後可能會快一點,後變速的部份比較好處理,線拉緊,界限螺絲調一調即可,但煞車的間距我則是花了不少時間才調成左右平衡、空間一致的狀態,光在這上面耗用的時間,再讓我想到其它需要工具的各項調整所需耗費的心力,就讓我覺得找一家技術專業、穩定的車店交關實在是件太重要的事了。
 
 輪組換好後,當晚跟人家約賞車(賞別人的車),在車店花了點時間,已經要遲到了,趧緊一路抽車飛奔前去集合。一上路就發現輪組滑行的順暢提昇許多,起步時的抽車也變得更紮實,只要一開始把速度帶出來,踩踏就變得比較輕鬆,我想這應該是框的滾動慣度帶出來的效果(扁鋼絲降低風阻的效果我覺得很有限)。也可能是換了新器材吧,一路踩起來特別開心順暢,high得很呢。不過當晚只跑了十多公里就回家了,但初步的感覺已經讓人很滿意了。

 隔天和同學約騎觀音山,在進入二重疏洪道那段平路時,這輪組的效率很實在的表現出來,忠實地回饋踩踏力道,一路大概維持在33~35kmh間,途上則是側風及逆風居多;到了觀音山腳下準備要開始爬坡時,接到了一通電話,得回家處理一些事,於是就先行折返了,回程也試著把速度再拉高一些,也可能是有點順風了,同樣的路段則可以維持在38~40kmh之間,抽車時的穩定度也提高許多,儘管進了市區後,屢屢被紅綠燈打斷節奏,但這組手編輪短短的初體驗,就已讓人印象深刻。附帶一提的是,由於輪組現在很會滾,所以我往往在200~300~公尺看到紅燈時,就會開始滑行,到最後還是得拉一點煞車,煞車皮的磨耗似乎變多了呀,這能說是一個缺點嗎~~ XD

 這一天沒爬到坡,至於爬坡,又是另一番體驗了,留待後話吧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三盤? 雙盤? That's a question.

關於Dura Ace花鼓的一些事

關於攝影這件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