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馬公路走兩遍
好吧,嚴格說起來,去回程都要算的話,我只走了大概1.6遍。
羅馬公路也就是118縣道,因連接了「羅浮」和「馬武督」兩地而得其名。久聞此路風景優美,氣候宜人,但去年朋友約騎時,我恰好總是有事,所以一直無緣一遊,這次總算有機會了,而且在接連的三個週末裡,我騎了兩次。
兩週前和Jimmy約了了趟羅馬公路,那天風和日麗的,天氣有點陰,但整體算是相當舒服。我們一路穿過土城、三峽、大溪,從台7乙線切入(我應該沒記錯路吧)。一路騎著緩上緩下的坡路,這裡的路況算好的,車量不算多,空氣也不錯,最讚的是風景真的很漂亮,秋冬時來,氣溫也相當宜人,也無怪乎北橫一直是北部有名的單車聖地之一。
緩坡是公路車的長項,可以很輕鬆地踩出還不錯的速度,所以在北橫的前面這段,除了幾個稍陡的波段,到巴陵前都還算愉快;我和Jimmy略過了便利商店,直接來到大橋旁的香腸攤休息,在這裡拍拍照,看看風景,也順便休息。
隨後再上路,騎沒多久,就到了羅馬公路的入口。羅馬公路雖說是一路爬昇,但其實路程是上上下下的,以公路車騎起來還不算太難,而且沿途風景優美,高點前,還有一個大大的觀景平台,可以往下看到石門水庫(?,應該是吧)的風景,只是我們這次騎乘沒特別停下來拍照就過去了,畢竟還有路要趕。
過了復興鄉和關西的界線,再爬一下就是羅馬公路的高點,接下來就是一路下坡,接到台3線上;一起去吃了粄條,味道很不錯,頗有客家風味,再來則是到7-11休息一下,順便補給一下水。到了這裡大概已經騎了有75km了,這一天卻沒有太累的感覺,應該是那一陣子比較常騎的效果吧。
好好地休息了一下後,我們又騎上了上上下下的台3線,這一路約55km,騎起來不算太辛苦,不過都是市區的路,車多了點,空氣糟了點,但無論如何,約3個小時不到我們就回到家了。
羅馬公路第一遍,騎起來沒有太累,回程也有發揮公路車的速度優勢,讓我對這路線留下很好的印象,嚷嚷著以後可以常騎這個路線。
於是,上個週末,幸運地沒有下雨,我們一群人又約騎了羅馬公路。週末有寒流來,氣溫頗低,而冬天的衣服很難搭配,穿多了上坡會噴汗,少穿一點,下坡的冷風又很致命;現在住的地方算是在山邊,常常對於出門前的溫度會誤判,這一天一大早開窗,寒風陣陣,於是我先穿了件刷毛排汗內衣,再加車衣,腿套,外套出門,到了集合點吃早餐時,發現天氣漸漸轉好,開始熱了起來,恰好Jerry睡過頭,於是我就先回家再換了衣服,上身換成Castelli的防風內衣,短袖車衣加刷毛袖套,感覺起來還好,就先上路了,不過後面發現上坡還是太熱,飆出一身汗後,下坡就很冰冰涼涼了,真怕會束起來。
隔了兩週沒騎長程,似乎變胖了,體力也下降許多,在北橫的路上我安逸地的騎著,身體有種懶懶試不上力的感覺。不過也沒脫隊,一路上上下下地來到羅馬公路入口。一進羅馬公路,就發現腿力有點不足了,速度、轉速都有點帶不上來的感覺,被Jimmy超前後,就只能一路看著他們的背影,偶爾要加速一下才能跟得上,但始終進不了輪車的距離,算起了,我是獨推地騎完了這趟羅馬公路。
無論如何,一路來到了關西,一樣吃粄條,一樣在7-11休息;這個時候,睡意來襲,整個發懶起來了,這樣不行,得挀作才行,於是我們趕緊啟程上路,再度踏上台3線。此時發現...
該死的東北季風發威了。
剛起頭的緩上坡,我就有騎不動的感覺了,身體沒有很疲憊,但逆風卻很考驗人的意志力,上次這上坡還可騎到20出頭的速度,這次居然20不到,還會低到16~17kmh左右,騎起來很是折磨。一路看著Jerry和Jimmy遠去,我心裡想著,這一路下去都如此,什麼時候可以回到家呀?此時,聽到車架傳來啪的一聲。
我的後輪斷了個鋁頭,輪組有明顯的偏擺,我怎麼這麼幸運呀。
輪組變波卡後,就會卡到煞車,想牽也牽不動。只好把後煞的一邊拆下,同行的朋友開始幫我試著攔車,還好遇到一位好心的阿伯,我們人車都上了發財車,坐著後頭看著這一路上上下下的台3線,不知道是該高興不用逆風而行,還是覺得沒能完成全程而可惜。後來進了龍潭市區,跟Jimmy他們會合,找了家店問,知道走一段路可以坐國光號回台北,就匆忙地買了票,車塞進行李箱上車回台北了,車下了中和後,發現離家還算近,就牽了車走回家。
這一天的羅馬公路,兩輪去,六輪回(還是八輪?),殘念地沒能騎完全程。不過想想也算是幸運吧,沒在羅馬公路斷,沒在高速下坡(這天有下到50kmh呀)斷,在台3線騎不動的時候斷了,是天意嗎?還是我的意念夠強?硬生生幫我選了坐車回家這個選項。不過體力不足是真的,這一天應該可以騎回台北,但我想會累到翻掉,隔天應該會全報廢,God has a plan for me,所以,這一切都是幸運的。
回家洗了澡,確認車店有開,拆了輪裝袋,就去修理了。維修的方便性是我當初考慮手編輪的重要因素之一,到了店家,和一位店員講了情形,馬上就有一位技師接手,拆胎後,就補鋼絲去了,不到半個小時,一切搞定,這過程算是愉快,下午約兩點斷,回台北後,七點修好,換成是廠輪,不知道要等多久。但斷鋁頭這事,也讓我開始對這個配置不是那麼有信心了,店員說,這不是我騎斷的,而是鋁頭可能有瑕疵(金屬疲勞),我剛好遇到而已,希望這是真的,以我如此低強度的騎乘及還在極短的騎乘距離內(800km),居然也讓我碰上,最好是個案,不然,下次不知道會在什麼荒郊野外斷掉,心裡毛毛的,或許,這是老天要我的dura ace手編輪計劃提前實現吧,科。
羅馬公路走兩遍,結局是殘念,但我相信走第三遍,就不會是如此了,最近要來認真騎一下,也要好好管理體重啦!!
羅馬公路也就是118縣道,因連接了「羅浮」和「馬武督」兩地而得其名。久聞此路風景優美,氣候宜人,但去年朋友約騎時,我恰好總是有事,所以一直無緣一遊,這次總算有機會了,而且在接連的三個週末裡,我騎了兩次。
兩週前和Jimmy約了了趟羅馬公路,那天風和日麗的,天氣有點陰,但整體算是相當舒服。我們一路穿過土城、三峽、大溪,從台7乙線切入(我應該沒記錯路吧)。一路騎著緩上緩下的坡路,這裡的路況算好的,車量不算多,空氣也不錯,最讚的是風景真的很漂亮,秋冬時來,氣溫也相當宜人,也無怪乎北橫一直是北部有名的單車聖地之一。
緩坡是公路車的長項,可以很輕鬆地踩出還不錯的速度,所以在北橫的前面這段,除了幾個稍陡的波段,到巴陵前都還算愉快;我和Jimmy略過了便利商店,直接來到大橋旁的香腸攤休息,在這裡拍拍照,看看風景,也順便休息。
![]() |
隨後再上路,騎沒多久,就到了羅馬公路的入口。羅馬公路雖說是一路爬昇,但其實路程是上上下下的,以公路車騎起來還不算太難,而且沿途風景優美,高點前,還有一個大大的觀景平台,可以往下看到石門水庫(?,應該是吧)的風景,只是我們這次騎乘沒特別停下來拍照就過去了,畢竟還有路要趕。
過了復興鄉和關西的界線,再爬一下就是羅馬公路的高點,接下來就是一路下坡,接到台3線上;一起去吃了粄條,味道很不錯,頗有客家風味,再來則是到7-11休息一下,順便補給一下水。到了這裡大概已經騎了有75km了,這一天卻沒有太累的感覺,應該是那一陣子比較常騎的效果吧。
好好地休息了一下後,我們又騎上了上上下下的台3線,這一路約55km,騎起來不算太辛苦,不過都是市區的路,車多了點,空氣糟了點,但無論如何,約3個小時不到我們就回到家了。
羅馬公路第一遍,騎起來沒有太累,回程也有發揮公路車的速度優勢,讓我對這路線留下很好的印象,嚷嚷著以後可以常騎這個路線。
於是,上個週末,幸運地沒有下雨,我們一群人又約騎了羅馬公路。週末有寒流來,氣溫頗低,而冬天的衣服很難搭配,穿多了上坡會噴汗,少穿一點,下坡的冷風又很致命;現在住的地方算是在山邊,常常對於出門前的溫度會誤判,這一天一大早開窗,寒風陣陣,於是我先穿了件刷毛排汗內衣,再加車衣,腿套,外套出門,到了集合點吃早餐時,發現天氣漸漸轉好,開始熱了起來,恰好Jerry睡過頭,於是我就先回家再換了衣服,上身換成Castelli的防風內衣,短袖車衣加刷毛袖套,感覺起來還好,就先上路了,不過後面發現上坡還是太熱,飆出一身汗後,下坡就很冰冰涼涼了,真怕會束起來。
隔了兩週沒騎長程,似乎變胖了,體力也下降許多,在北橫的路上我安逸地的騎著,身體有種懶懶試不上力的感覺。不過也沒脫隊,一路上上下下地來到羅馬公路入口。一進羅馬公路,就發現腿力有點不足了,速度、轉速都有點帶不上來的感覺,被Jimmy超前後,就只能一路看著他們的背影,偶爾要加速一下才能跟得上,但始終進不了輪車的距離,算起了,我是獨推地騎完了這趟羅馬公路。
無論如何,一路來到了關西,一樣吃粄條,一樣在7-11休息;這個時候,睡意來襲,整個發懶起來了,這樣不行,得挀作才行,於是我們趕緊啟程上路,再度踏上台3線。此時發現...
該死的東北季風發威了。
剛起頭的緩上坡,我就有騎不動的感覺了,身體沒有很疲憊,但逆風卻很考驗人的意志力,上次這上坡還可騎到20出頭的速度,這次居然20不到,還會低到16~17kmh左右,騎起來很是折磨。一路看著Jerry和Jimmy遠去,我心裡想著,這一路下去都如此,什麼時候可以回到家呀?此時,聽到車架傳來啪的一聲。
我的後輪斷了個鋁頭,輪組有明顯的偏擺,我怎麼這麼幸運呀。
輪組變波卡後,就會卡到煞車,想牽也牽不動。只好把後煞的一邊拆下,同行的朋友開始幫我試著攔車,還好遇到一位好心的阿伯,我們人車都上了發財車,坐著後頭看著這一路上上下下的台3線,不知道是該高興不用逆風而行,還是覺得沒能完成全程而可惜。後來進了龍潭市區,跟Jimmy他們會合,找了家店問,知道走一段路可以坐國光號回台北,就匆忙地買了票,車塞進行李箱上車回台北了,車下了中和後,發現離家還算近,就牽了車走回家。
這一天的羅馬公路,兩輪去,六輪回(還是八輪?),殘念地沒能騎完全程。不過想想也算是幸運吧,沒在羅馬公路斷,沒在高速下坡(這天有下到50kmh呀)斷,在台3線騎不動的時候斷了,是天意嗎?還是我的意念夠強?硬生生幫我選了坐車回家這個選項。不過體力不足是真的,這一天應該可以騎回台北,但我想會累到翻掉,隔天應該會全報廢,God has a plan for me,所以,這一切都是幸運的。
回家洗了澡,確認車店有開,拆了輪裝袋,就去修理了。維修的方便性是我當初考慮手編輪的重要因素之一,到了店家,和一位店員講了情形,馬上就有一位技師接手,拆胎後,就補鋼絲去了,不到半個小時,一切搞定,這過程算是愉快,下午約兩點斷,回台北後,七點修好,換成是廠輪,不知道要等多久。但斷鋁頭這事,也讓我開始對這個配置不是那麼有信心了,店員說,這不是我騎斷的,而是鋁頭可能有瑕疵(金屬疲勞),我剛好遇到而已,希望這是真的,以我如此低強度的騎乘及還在極短的騎乘距離內(800km),居然也讓我碰上,最好是個案,不然,下次不知道會在什麼荒郊野外斷掉,心裡毛毛的,或許,這是老天要我的dura ace手編輪計劃提前實現吧,科。
羅馬公路走兩遍,結局是殘念,但我相信走第三遍,就不會是如此了,最近要來認真騎一下,也要好好管理體重啦!!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