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Why I love Mac? or maybe Apple

    我算是很晚才開始接觸Apple的產品的,說起來,也不過是近這兩年多的事。但是,Apple一致及流暢的使用者體驗,可以說是完全地對了我的胃口,讓我心甘情願在這個被人家形容成監牢的世界裡開心的悠遊著。     很久以前曾買過一台iPod nano,很貴,但是就聽音樂而言,是個非常稱職的好玩具;當時,最讓我印象深刻的,就是那個轉盤,提供了一個非常直覺、快速的選取及瀏覽曲目的好介面,加上使用快閃儲存,體積小,重量輕,機身的材質構造紮實,讓人非常喜歡的工業設計,這是我手上的第一個Apple產品,但這樣的產品並未真的讓我體會到Apple設計及使用者體驗的美好。     一直以來,對於Apple的印象就停留在精美的畫面,炫麗的畫面轉換特效,知道設計人都愛Mac,哦,對了,還有,就是貴的要死,不過,也就停留在這裡了。因為這樣的印象,從來也沒有認真思考過要買Mac,總是認為,哦,就是個華而不實的玩意罷了。在一些設計朋友都用著mac的那個時代,我還是認為好好組台PC,再弄個好螢幕,CP值優很多,但後來,我才想起來,電腦不是只有硬體,單一零件良好,缺了軟體好好整合硬體的運作,就像一個小巨蛋沒有演唱會,沒有球賽一樣;為了買了那些心安的硬體而遷就自己去適應作業系統的不便(例如:每一兩年要重灌一次之類的),對忙碌的人而言,成本是相當昂貴的,算CP值,該要把這些東西考量進去才是。    2007年,iPhone上市,這玩意顛覆了人們對於手機的印象。原來智慧型手機可以整合出這樣完整、順暢的使用者體驗,2008年推出App store,更是打破了即有的產業架構。過去,電信商是手機業界最重要的通路,手機的應用及建構於其上的加值服務,完全看手機製造商及電信服務業界的臉色,買了一支手機,得先對其功能好好做功課,大多時候,要在手機裡放入什麼功能,加上什麼應用,消費者是沒有什麼選擇的,而小型的軟體開發商,更是無法有機會進入這個生態圈。     但,App這個小小的圖示,就像過去的網站一樣,重新為人們打開了一扇通往美妙數位大千世界的門-而且,還是扇可以帶著走的門!     看著iPhone的風行,我買了台iPod touch來看看這觸控介面的神奇。毫無意外的,對於Apple所創造的使用者體驗,無論是軟硬體的整合,App的擴充性,直覺便利的使用者介面,都讓我對於這小小3.5吋見方的螢幕中的世界有...

Deliberate practice

雖然很早前就聽過了這個詞,但最近,也不知為什麼,在幾篇文章中,都再次看到了deiberate practice這個詞的出現。 常聽到的引述來自寫過好幾本暢銷書的美國作家 Gladwell 所寫的outliers。裡面提到,一個人要在一個領域專精,並不是因為特別有天份,往往是不厭其煩,持續投入的練習,而10000個小時,大至是要達到傑出的境界所需要的投入。 這就是Deliberate practice(DP)。不厭其煩,重覆再重覆地從事一個行為,努力地從量變從而能導向質變,這個過程是反覆、乏味甚至冗長的,如何能一直堅持,就需要強烈的動機驅動了。 提到DP,似乎就會想到「有趣」這個詞。當一個人從事一個行為時會感到有趣之時,大概可以推論這個人可以長時間地從事這個行為,而若有成效評估的話,相信也可以獲致還不錯的成效。「有趣」,是最強大的內在動機(Intrinsic motivation)之一,內在動機有力地驅動著人們的行為意願。因此,無怪乎無論是消費產品,教育,甚至工作環境,都努力地追求著快樂的體驗。消費者用你的產品開心,產品就能多賣一些,於是行銷不斷地追求提供更好的消費者體驗,教育也似乎總是開始要追尋玩樂式的學習,於是遊戲式學習成了當紅之道,甚或是如何在工作環境中加入愉悅的成份,也是近來眾所追求的一個目標,這一切無非都是想要驅動內在最深處的動機。 只是,不是所有的事都能讓人感到有趣的,重覆的,辛苦的,複雜的,長時間投入的,往往是無趣的,非常無趣的。 隨著年紀慢慢長大,越能理解,許多對你好的事,並不會時時刻刻都讓你覺得快樂。對於DP這回事也有了更為深刻的認知,就像努力地騎著單車那段日子,反覆踩著踏板,注意自己的呼吸及心跳,忍受著乳酸堆積而成的不適,都是為了成就一個更遠的目標,不是眼前這個山頭,不是運動後的大餐,而是為了一個更為精練,更為美好的自己所做的努力。 我想,delayed reward,是驅動DP最大的動力,能認清,就能面對過程中的無趣,重新開始嚐試規律地寫作,努力地記錄生活、閱讀的一些所思所想,做刻意地練習,朝向一個更美好的自己而努力,期盼半年後,能看到一個不一樣的自己。 這一次,對自己說。 加油!!

北宜單車行小記 - 2010.02.11

 很神奇的,就在快要過年之前,也就是俗話中所說的臘月,出現了夏天一般的天氣,高溫上看30度(好暖的冬呀),陽光普照,清風送爽,這種天氣怎麼能不捉住機會出去運動咧。想著過年大概又是跑攤趕增肥的行程,今天騎多一點吧,就騎到坪林好了,來回再加碼到大稻埕,估計可以接近百K。  一早啃了兩根香蕉後就開始準備上路,昨天騎車所殘留的一點點疲勞似乎還沒有完全消退,在往北宜入口的路上也就沒有刻意踩速度,順順地前進就好了。  北宜一路到26K為止,大多是緩上坡,說真的,騎起來是蠻無聊的,太沒有變化;這一天路上的車友比昨天在烏來遇到的還多,不過還是沒有平時的盛況,一路看著風景慢慢走,也讓我爬到了第一個高點,專門設在單車集散地的海倫咖啡本日休息,我則沒有休息,直接準備下滑。往坪林的路上,除了中間的一小段,大多是下坡,順順地滑下山;在這個時候看到兩位車友,一男一女(後來停車遇到時才知道,原來她是名人),他們很保守地騎乘,於是我就慢慢地從他們身邊滑過去,此時,一台重機,在大彎道上,為了超一台貨車,吃線吃到我們這一向的最外側,朝著我迎面而來,我想我那個時候速度應該在35左右,而我覺得他應該有60上下,我拉了煞車,轉了一下龍頭,後輪不爭氣的撇了一下,那重機就從我身邊呼嘯而過,說到這裡,要來跳一下。  開車的討厭騎車的,騎機車的討厭騎腳踏車,就連騎腳踏車也可能討厭走路的,這關係基本上依體積大小而遞移;但因為重機和單車常常一起在山路行走,所以兩者間特別容易有瓜葛,騎重機的喜歡叫單車客-泳褲魔人,說著他們騎車時,常常要閃騎單車的人,再不然就是說他們有繳牌照稅,單車沒有,不應該跟他們爭路,若真如此的話,那行人請從馬路上消失,因為行人也沒繳牌照稅;依據我自己的經驗,重機逼單車的車,或是搶彎殺線吃車道的現象是層出不窮。今天就是一個例子,若差一秒的話,我實在很不敢想像在那個速度迎頭撞上會是什麼下場;重機人愛說單車客併排,在彎中休息,騎太慢等,我到是覺得,重機在山道上,從基本的速限他們就無法遵守了,更別論其它違規的事項,而在這樣的情形下,不知道他們有什麼好抱怨單車客的,至少單車客是在合法的範圍中行車,若重機也在合法的範圍中騎車,我想單車能造成的影響應該有限,像是擋到路,可以用喇叭,而不是用逼車風壓威嚇,入彎不要耍帥(不過騎重機不就是在爽這一點),自然比較可以掌握彎道的狀況,不過,我想是很難啦,重機不就...

關於心想事成的一些事

 你有這樣的經驗嗎? 想起某個人,沒多久後就在一個很巧合的機會下遇見她(他),忽然想找某一樣東西,於是那一陣子就會忽然看到很多相關的物品出現。  我經常有這種感覺,而我覺得,這就是心想事成。  類似的說法很多,像是「祕密」這本因為有人中樂透「實證」後而變得聲名大噪的書,再來是「吸引力法則」這本書,全文也是講述著「心想事成」的道理。在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中,也提到了「如果你真心想要完成一件事,那麼全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」,諸如此類,不勝枚舉。  有人把這件事解釋為人類意識力量的強大,當人們把一件事放在心中時,直接或間接地,他的行為、思想都會受到影響,而透過時時刻刻的專注,事情就會自然的發生,不管是好事或是壞事。或許你也會有這樣的經驗,當你想著「不要」「某件事」時,這件事往往會特別受到你的注意。試試看,在心中想著,不要想大象,此時你腦海中應該馬上就會浮現一隻大象,換個角度,在一片紅花綠葉,七彩繽紛的花田中,你可以試著想著,找紅色的花,然後,把花田掃過一遍,接著,再試著找粉紅色的花,然後,一樣把花田掃一遍,你應該會發現,聚焦的不同,會使人對同樣的一片景象,產生不同的認知感受。當我們在心中做出選擇時,其實我們的思想與行為就已經被影響了。  也有比較形而上的討論,那就是宇宙意識的存在,有人認為,我們並不是真的獨立在做思考,而是在背後有一個更高層次、更為共通的意識,事實上,我們人與人之間,甚或萬物,都是在同樣一個宇宙意識下彼此緊密接連著的,於是,當你想要完成一件事時,事實上你在對這個宇宙意識提出要求,於是全體連動下而能成就這個意識,不過這個議題可以討論的空間和角度就很多了。  以我而言,我非常相信心想事成及暗示的作用,因為在我的生命中,我曾經有許多這樣子的經驗。以前在背英文單字的時候,剛背完的單字,往往會很快再看到或是馬上有用到的場合,於是這樣的字總是記得很牢;我也經常遇到在特別找某一件物品時,往往就可能在各處找到,就像前一陣子在找dura ace的花鼓,心中有了想法,那一陣子就真的在各個賣場看到幾件罕見的品項。而最近發生的一件事就在剛剛,我大概三天前在to do list寫上要連絡某一位學長,結果,今天就接到他的電話和e-mail,馬上可以跟他談我想談的事。這種類似的事情,在我的人生中遇到很多次,我想這應該就是心想事成或說是吸引力法則吧。  嗯,看...

關於Dura Ace花鼓的一些事

 最近編了一組新的輪組,使用的是Shimano的當家一級套件Dura Ace的花鼓,在編輪之前,四處找尋關於DA的一些資訊,對於不同版本的花鼓有一點初淺的研究(只有花鼓,其它沒用過也摸不著,就不在這裡討論),在這裡小記一下心得。  Shimano的公路車套件大致有五個常見的等級,依序為Dura Ace、Ultegra、105、Tiagra、Sora等五個等級,其中105以上為10速的套件,Tiagra以下則為9速套件。DA在2008~09年推出最新的7900版本替代撐了好久的7800,號稱運用了許多更創新的技術,在重量、剛性及性能上都有所進步,不過當然價格也隨之水漲船高,只是,在單車熱噴出的2008~09年,那樣單車相關的東西不是如此。  在最新的7900版本之前,近代的DA花鼓還有7850, 7801, 7800, 7700等幾款。其中7700屬於較早的設計,最早在1997年推出,現在找得到的已都是庫存極久的產品,7700早期的飛輪座(Freehub body)只能對於到最高9速的版本,而7800的推出,則因應了Shimano 10速套件的問市,在飛輪座上進行改款,而為了更加減輕重量,則使用了鋁合金的材質。這種材質儘管輕,卻也有偏軟的問題,過去適用於7,8,9速系統的棘輪座溝糟較淺,若使用鋁合金材質,可能會因為飛輪轉動的應力太強而有所損傷(這個看一些國內標榜輕量化的花鼓就知道了),因此,7800將飛輪座的溝糟加深,也有網友覺得這樣的設計也加強了7800的傳動性,不過,這樣的設計也揚棄了於過去系統的相容性,讓7800僅能限於10速使用,無法與9速共用,採購的時候,對於這一點要特別小心,不過後期的版本似乎有所改良。 7801則是7800的小改款,Shimano在花鼓內部另加上了滾珠珠糟的設計,讓滾珠在運轉上更為穩定,其餘則沒有太大的改變。  到了7850後,Shimano將飛輪座的材質改為鈦合金,這種常被射到太空裡的材質的代名詞叫做貴,所以自7850後,DA的價格就翻高了不少;不過又輕又硬的特性,也使得棘輪座不再需要那麼深的溝糟(這部份是我的推測),所以自7850後,DA花鼓又重新回到以前的設計,可以相容於先前7, 8, 9速系統的飛輪。同時,在花鼓的本體上的設計也有一點小改款,回到類似7700的簡約設計。  最新款的7900,除了延用7850的設計外,7900號稱更...

三盤? 雙盤? That's a question.

 單車的驅動原理很簡單,由前面的大盤帶動飛輪進而透過幅條牽引輪框前進。大盤與飛輪間存有一個比例關係,叫做齒比=(大盤齒數)/(飛輪齒數),也就是大盤轉動一圈,飛輪(或後輪)轉動的圈數,原則上,齒比越大,踩起來越重腳,但在一定的廻轉速(rotation per minute, RPM)下,速度也會越快。  在當代公路車的設計中,20速是比較常見的配置,也就是前兩盤,後十速飛輪的組合。前兩盤常見的齒數有53T-39T(又稱標準盤)以及50T-34T(又稱CT盤,C for compact),從名字就可以知道53T-39T是所謂的標準規格,但是,這樣的大盤,若飛輪沒有慎選的話,以初入門的騎士,可能沒有那個腳力發揮他的效能。於是,在多山地形的台灣,很多人投向CT盤,搭配12-27或更大片的飛輪,以配出適合山路騎乘的輕齒比。  而除了兩盤之外,大盤也有三盤的選擇,搭配十速飛輪,就有看起來好像比較厲害的30速了。三盤一般常見的齒數是50-39-30(偶爾最大齒也有52T的配置),最大盤和CT盤相同,但卻有了人稱救命盤的30T,搭配11-28T的飛輪,有人說連牆壁都爬得上去了。不過多出來的一片不是沒有代價,大致要付出約100g的重量,不過若把必須連帶變動的前變、後變的重量一同考慮進去,可能會多到接近200g。另一個差異是所謂的Q-factor,簡單講就是兩腳打開的幅度,三盤因為多了一盤,所以會稍微寬一點點,有人認為會影響踩踏效率(直上直下 vs. 些微外八)。  在某數字網站,經常會週期性的出現「該換CT盤還是三盤?」的這種問題,然後就是鬼打牆時的論述輪番上陣,不外雙盤才是正統,腿力才是王道之類的說法,當然,也有一派人會支持用三盤,不過畢竟還是算少數。說起來每個人的騎乘路線、習慣、經驗均大不相同,實在沒有什麼好不好的問題,只有適不適合的考量。  我個人是支持三盤的。  首先,住在台北這地方,常常出去就是要爬坡了,在腿力還沒練起來時,有救命盤讓我不用牽車,就可以龜上多數的山,重點是可以保持踩踏的廻轉速,以我這種受傷過的膝蓋而言,重踩是大敵,不得硬拼。其次,三盤有相對於雙盤更為綿密的齒比,綿密的齒比代表可以減少增一檔則太重,減一檔則太輕的困擾,腿力不足時,用雙盤常常要搭配較寬齒比範圍的飛輪(如:11-28, 12-27等),在邊緣的齒比常有不夠綿密的問題,以CT盤而言,有時候在平路巡...

2010首騎小記

 告別了2009年,2010年的第一天上午,老天賞了個好天氣開年,但好景不常,接下來就是一陣綿密冰冷的雨天,一直到這個週末,這天空才總算又放了晴;週六的天氣大概是最好的了,可惜這天我要監考,不然一早上看著久違的藍天,心裡真是蠢蠢欲動,一度還想乾脆騎車去監考算了。週日的清晨下了場大雨,聽到雨聲後,我就很放心地沈沈睡去,看來騎車這事又報銷啦。沒想到,一覺醒來,吃了早餐,看了影集後,天空居然放晴了。連午餐也沒時間吃了,這天要來出門騎車,不能宅在家當跑滾輪的老鼠了。  換了衣服,裝上輪組,我迫不及待地往我最熟悉的路線-烏來前進,這一次還是要再體會一下新輪組的性能;在平路上,輪組的加速度很好,每次停紅燈之後,再起步都可以在短時間內踩出足夠的速度,儘管慣性不足(這一次到是真的慢慢有體會了),但對於常走市區的我,這樣的性能配置實在再適合不過。這感覺有點像開一台起步順暢、加速性好,但不注重尾速及巡航的車來通勤一樣。市區路況多,走走停停的機會遠比高速巡航多,先前的輪組儘管慣性好,但很多時候,常常慣性踩出來沒兩下,又要停了,長時間下來還真在無形中耗去不少體力。  在平路段,我稍稍地拉高一點速度,可能是路況還不錯,到新烏路口時,比平時少了大概兩分鐘;進了坡段後,可能太久沒騎,覺得爬坡的心跳有飆升的感覺,但還在可以應付的範圍內,不過對於這組輪在爬坡的表現上實在相當滿意。大多的路段我都能維持70以上的廻轉速,部份路段還可以到85左右,而齒比卻不需要降太多,幾個小陡坡更是抽一下車就可以克服,不會有重拖的感覺。鳥來這一天的天氣很好,但出乎意料地路上並沒有太多汽車,能在這樣的山裡馳騁,實在是一大享受。  由於晚點還要回去和Charlene一同騎車,所以在第二個高點時(圓聖寺)就先行折返。回程碰上逆風,騎起來有點寒意,心想,還好提早折返,不然可能要耽誤更多回家的時間;回程連平路段都抄近路回去了,比我慣常的騎乘距離省了約7km。  回家後本想換登山車,但想到要擦車,打氣就懶了,好吧,就公路車直上了。一路走華中橋到對岸進了河濱公園,心想,我還真是勇敢,在這種下午的時間,騎公路車上卡進河濱跟全民一同騎乘,沿路戰戰競競地,途中險象環生,像是對向迎來,低頭衝刺,卻不是走直線的小朋友,還有奮力超我車,卻在我面前按死煞車,降到時速零的國中生,也有一些光怪陸離的景像,像人有小朋友坐著騎車,但車擺動的幅度比我抽車還大...